Sunday, September 25, 2005

 

夏天的最後回憶

PICT0114台北南港 2005

每一個季節過的都不一樣 都會發生些一生也才發生一次的事
一次的旅行 一次的見面 或許有些人離開了 然後自己又變的更孤獨一些
或許是堅強 或許是脆弱
其實每一天的自己都不一樣 但沒有人會去在意這種事
頂多在文章或是詩歌的斷句里寫上一句 那一年的妳之類的句型
依記憶所需將落在過去的自己或對方進行切片切割 身型 肩 笑容 發白的制服 無人的走廊

這個夏天就過去了 這個夏天有什麼呢
我努力地回想也沒想起太多
在最後的一段日子里台北出現了很純淨的天空
用村上龍的話可以形容為 接近無限透明的藍
用北野武的話則是 夏天最寧靜的天空
除了在離島外 在台北很少可以看見這樣子的景像
或許今年的夏天可以降子記憶
有好几天很美好的天空
然後總是傳來不絕於耳 關於朋友分手的消息
她 他 她們 還有他們....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像如今這般凋零以至孤獨脆弱流溢四處 舞在上頭的人個個都奶奶地失語了

Thursday, September 08, 2005

 

(無題中)

PICT0002早上還沒返家的無殼蝸牛 台北 2005

我可自認是個沒什麼記性的人 是那種想要記也沒法記下東西的傢伙
腦子就像海邊的卡夫卡里 能跟貓說話 但腦子卻不太好使的...(名字果然是想不起來~)
無論怎樣 情況就是這樣的 沒錯
但話說回來 俺可也不是原本就記性不好的說
以前唸小學初中時 努力地背書啃字 几年下來 駕輕就熟 雖然不喜歡
但好像巳到了自然而然就會去背 并且把它當作標準答案 必拿滿分的程度
現在想起來覺得 寫課本里的答案能拿滿分并不是因為答案好 而是因為老師總不會去否定課本里的東西吧
更何況還是跟課本一模一樣的東西呢?
這樣的學習態度到了高中時就愈發不能適應 雖然背東背西不是件好差事 但卻就像公車司機一年365天
不管什麼天氣都沿著不變的路線前進後退一般規律 像上好發條似的 時間長了就很能上手了
至於不適應的原因嘛 似乎也沒什麼好說的 不適應就像不喜歡
本質上不需太在意的程度

有一天 大概是上高級數學課時 忽然決定從此不再背書了
不想再繼續那樣子的生活的那種決定
然後從那一天開始 關於牢牢記住某件事物的能力就消失了 并且是馬上地 而不是逐漸地
就像在新增/移除程式里針對記憶這回事給按下"移除"似的
除了零零落落 片散四處的殘渣 主程式可是徹底地給移除了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所謂的"像由心生"?!(keroro語)
我記得那一段日子里 和朋友打屁聊到這回事時
我還會像宣布什麼似的以"不想再繼續那樣子的生活了的那種決定"的口氣說
我決定以後再也不背書了

後來我才發現 這個能力的消除是不可逆的
與其說是一種能力的退卻 倒不如說是一種態度和視角的養成所形成的後遺症
這和王家衛說 木村的臉是一邊陽剛一邊陰柔是同一回事吧
妳要這個feel 就拍這個view 有點像這樣子
死纏爛打到了今天 電話啦 生日啦 地址啦 什麼的
這些東西就算貼上3M超強無痕膠帶也會從我腦子里給滑落下來
不明就里的人總會就像紫霞的寶劍一樣嗶嗶嗶地發出"妳這個人是怎樣?"訊號

說那麼多 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只是看到
大頭blog里有朋友對大頭說
"開了blog也沒對我說"的話語而對照回自己又聯想到記憶罷了
關於記住與否這回事 或許跟腦呆一點關系都沒有
不過就是一種後遺症的迸發

關於人 我覺得她就像片葉吧
葉給吹落的時候 雖然有時候會飄到人的跟前
但更多的時候大概是掉到一邊的溝渠里 妳說是吧?!

Tuesday, September 06, 2005

 

我也要論攝影 呼呼哈

interdigitate台北 2005

以東方人/華人/漢民族為題材的影像看起來一直沒那麼"攝影"
或許是因為該民族本身難以接受其本身不整齊的物質構成
這些構成指的并不來自於抽像的想像 而是那些最直觀的反射
臉孔 服裝 舉指 髮型 空間 審美 眼光 身段....(數不完)
這些元素的背後背負著該民族深厚的文化和川流不息的歷史大潮
以至自攝影最初以技術誕生以來 至今其作為一種藝術為止 仍難以撼動觀者對於這些題材的固有眼光
就像只要被攝者的身上掛了几片葉子樹皮就難逃民族誌的範疇一般 這里頭不會有絲毫多餘的嘆息縫隙
這說明了攝影對人構成意義 極至膚淺的本質 就像男人盯著鋼管女郎時不會做過於複雜的想像一般
在這一點上 所有的攝影評論/理論/技術的深究都是虛偽的 就像用羅馬字母書寫爪哇文一樣

當然啦 上面這段莫名的文字要成立必然得取決於觀影者的身份
這又再次定義了攝影之所以構成藝術的前堤是其曖昧的立場
(某種程度上講 所謂藝術就是人們把難以歸類的事物都給歸在一起的類別)
所以攝影可以以"現代攝影技術全集"或是"論攝影"到"明室"等形態存在著
并且從顆粒到3D虛擬出一幅幅充滿偏見 主觀的客觀現實
就這一點上呢 所有的影像都是道具 所有的攝影師都是騙子

人說21世紀是影像的世紀 又說如今影像氾濫
然而 這些評論并不會抬高又或是貶低攝影的地位
因為對比於"人人都可以是心理學家/音樂家/美食家...(數不完)"的典型宣傳文案
沒有比"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家"來的更誇張荒謬了
這種一說即破的image實再是廣告作為人性表現最極致的演出
再一次 攝影作為難以改變最低級的煽動技倆和騙術
如果真要說她有絲毫貢獻的話 那大概是西牲自己對現代城市和人類的愚昧進行反諷吧.

Thursday, September 01, 2005

 

沒中毒耶~

untitled7
前几天逛玫瑰的時候就看到陳珊妮美中毒演唱會boxset巳上架
也沒太吸引我 我拿起來在眼前360度環視一遍即歸架 那種設計風就跟之前
號稱史上無敵精緻的"後來 我們都哭了"的小禮盒一脈相承 而我剛好對那種
細致雕琢巴洛克牛角尖式美學不太來電 是以也對自己沒當場倒抽一口氣而感到尷尬
啃著公館讓人噴淚爆漿 滿懷感動的厚餡車輪餅悄悄混入一身白5566看板前看她們這次賣什麼藥

最近開始有一種要慢慢收拾 打包離開的心情
開始問自己有哪些東西是在離開前必然要一併帶走的
免得在機上上演扼腕幹瞧的歹戲
拿出一張紙 寫上 交工(啊!我心目中的台灣第一團) 好客 臨暗....
然後開始思索是不是應該把陳珊妮的boxset給敗下來
看看543馬世芳站長一貫華麗嗜血的推薦文 圖文並貌之餘 boxset里又是pick又是彩照的
再拾配亂數置放+限量版的手法 招招都是致人於死的招數啊
當然啦 我對那些有的沒的東西是毫無興趣的 至於珊妮麻.....
站長都把bob dylan,velvet underground搬出來背書 白的黑的都攪和在一起了

老實說我對珊妮也沒怎麼喜歡 在"完美的呻吟"這張專輯後更是日趨反感
除了對她陳文茜式音樂人生存/操弄術的感冒
陳珊妮對自身的瘋狂自戀也是表露無遺的
這尤其表現在特定喜愛的背景下,如復古的 巴洛克式的 哥德風的 黑的等
沉入對某種形像/角色的迷戀扮演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這種傾向吧 就像周星馳扮魔鬼終結者 張曼玉扮julia robert
連戰幻想自己是總統/特首 阿扁幻想自己是國父
但每次看到珊妮沾沾自喜之餘又樂此不疲的入戲太深
我總會聯想到菜一零那身愚蠢的中世紀公主裝 或是周節淪意大利教父兒童裝
珊妮雖然一向不屑主流媒體 但在這一點上卻和菜一零或周節淪沒太大差別
只不過菜一零是台妺版 啊周節淪是台客版而巳

然而 丟開上面個人喜好不說 客觀而言 珊妮作的音樂在華人音樂流行圈里品質算的上是最好的之一
這種好品質不只表現在她一貫順暢的曲和有特色的詞上
編曲上到"後來 我們都哭了"這張專輯時巳進到了圓融成熟 收發自如的狀態了
那種狀態拿來和U2比較也不怕 在這一點上 珊妮追上西洋水準 給華人流行音樂圈立下標竿
這可不是五大制作出來 聽下去還沒拉出來就巳消失無影的主流唱片可以比的了
金曲獎給了珊妮可說實至名歸
然而讓我十足遺憾的是 要比的話 珊妮也只能和現在的U2比了
很多人懷念80年代的U2 同樣的情況適用於珊妮身上.

要不要呢? 我草草寫下來 就像zeroro說 讓我考慮考慮吧那樣
畢竟老外不識陳珊妮 華人仍在聽菜一零
出了這個小島 就只能扼腕幹瞧了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